失眠是甚麼?

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過睡眠困難的時候,或是曾經有過難以入睡的經驗,但在臨床的定義上,失眠其實有著更嚴謹的分類。因此有些時候我們向身邊的朋友提及自己的失眠時,可能其實只是普通的難以入睡,而並非臨床定義上的失眠。不過雖然未必是臨床定義上的失眠,但睡眠困難是橫越全球的問題,根據世界衛生組織,其實全球大約有近三成人口曾受過睡眠困難所苦,而不正視該問題,亦可能慢慢演變成真正臨床定義上的失眠,進一步損害健康。

失眠有哪些徵狀?
上述提及臨床定義上的失眠,我們可以大約把失眠分為四種類型:

難以入睡
• 經常輾轉難眠,需花費較久的時間才能夠進入睡眠休息狀態。

難以維持睡眠
• 意指容易從睡眠中醒來,即一般俗稱的「醒瞓」,都可謂難以維持睡眠的一種

過早醒來
•即使在較晚的時間開始睡覺,但仍會在清晨或更早的時間醒來,而醒來後便很難再度入睡

睡醒後仍感困乏
• 在睡眠的時間上達到一般意義上的足夠(例:睡足八小時),但在醒後仍感到疲累,感覺是「瞓左等於無瞓」

而假如上述的失眠症狀每週超過三次,並維持超過三個月,加之因此而導致生活作息及情緒等受到影響,便會構成臨床定義上的「失眠」。

如何應對失眠?
失眠的應對方法,詳細可考睡眠衛生,但在此暫且嘗試提取一些重要的概念以分享:

1. 生活作息定時,老生常談,不過實際執行需要巨大的決心
2. 睡前減少使用手機,減少與藍光接觸(手機、電腦的屏幕便是藍光的一種),因為藍光會誤導身體及腦袋,使它們重提精神致使難以入睡或擾亂睡眠質素
3. 應作適量運動,但應避免於睡前兩小時進行
4. 躺在床上超過20分鐘未能入睡時,應離開床以免身體將清醒或精神的狀態與睡床作出連結。應待有睡意時才上床再度嘗試入睡,可有助身體與睡床建立正確的連結(「床 = 睡眠」)
5. 控制起床時間:進入夢鄉並非可控制的,因此,即使很晚才能入睡,但你仍可以控制你離開床的時間,久而久之,自然可以重新調節身體作息,以達到控制失眠的作用

若然抑鬱症狀仍然持續,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:
• 藥物治療 – 可有助促進大腦中影響情緒的血清素生產,從而改善抑鬱徵狀。
• 心理輔導 – 專業心理輔導亦可有效治療抑鬱症,不少研究指出約四至八節的心理輔導已可有助舒緩抑鬱症的徵狀。

另外,不同的情緒病亦可能引起失眠的情況,因此當經歷失眠時,亦需考慮尋求專業人士協助:

藥物治療
• 與醫生探討用藥份量及跟從醫生指引。

心理輔導
• 專業心理輔導亦可有助減輕失眠症狀。